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修德明志一直是为官从政者秉持的重要政治理念。但凡历代有所成就的帝王将相,往往能够懂得施政以德,顺应民心所向,以得国泰民安。环顾当今,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现实考验,少数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在政德上偏离正道、步入歧途,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伤害。翻看近年来各级纪委公布的违纪通报,“道德败坏”“腐化堕落”“毫无底线”等字句频频扎眼,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腐败背后的政德缺失问题。尽管这在党内不是主流,可毫无疑问,这些让老百姓大跌眼镜的“缺德”劣行,正一点一滴侵蚀着党的威信和执政基础,影响着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加强政德建设刻不容缓,每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涵养讲政德、立政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修忠诚之德,养浩然之气。“忠诚之心,人之大德。”忠诚是政德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政治品质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人民、忠于祖国作为神圣义务和永恒品质。“对党忠诚老实”,始终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每一名党员在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党员干部唯有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忠心耿耿,对国家高度负责,对人民全心全意,才能称得上政德合格,这也是每名党员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对党忠诚,不能只是一句喊在嘴上的政治口号,而是一个修身修为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从主观到客观多方努力,念念不忘,孜孜以行,善养浩然之气,永葆初心初衷,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修为民之德,养公仆之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发展史。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从来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全部实践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时刻不能忘记这个初心和使命。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惟有以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感召民心,汇聚起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我们党才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行,胜利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修清廉之德,养无私之心。“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够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群众的利益,其道德修养绝非个人的私事、小事。私德的疏忽过失,足以让政德沦丧,让政治生命终结。所以说,党员干部严私德既是对手中的权力负责,对个人前程负责,更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清正廉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一种道德修养,是每名党员干部应该恪守的从政素养和为官准则,它就像一根鞭子,拷打着利欲熏心贪腐者的丑陋灵魂,又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清廉为民好干部的崇高形象。在名利得失的考验面前,党员干部要看得开、想得通、拿得起、放得下,坚持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净之地不往、不正之友不交。时时自省、处处自律,高度注重小事小节,严格约束操守言行,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崇廉拒腐,克己奉公。(陈林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