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父亲去世已有30年,很多事情,至今想来,仍是历历在目,在我印象中,父亲谦虚、朴实,也正直、善良。”谈起父亲,范式人的次子范希建笑容中带着骄傲。
范式人(1909-1986年),福建寿宁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30年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武装组织红带会,是创建寿宁县党组织、闽东工农红军、闽东苏维埃政权、闽东革命根据地的杰出领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粮食部党组书记、邮电部党组书记、福建省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范式人少年时代就立志“拯民于水火”,当革命的火种在寿宁点燃时,他最先报名参加秘密农会,加入革命队伍,在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有近30个春秋战斗和工作在福建。
“官再大也是人民的公仆。”范式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但从不居功自傲,1945年抗战胜利,他被派到东北担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从延安去东北的数千里行程中,组织上给他配备了一匹马,他不肯自己使用,而是让给病号或驮运行李。在东北工作期间,生活非常艰苦,干部吃的是玉米碴子粥,穿的是更生布,每人一条小被子,晚上许多人还睡在办公桌上。范式人与全体人员同甘苦、共命运,冬天只穿一件小棉袄。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范式人一生的信条。在邮电部工作期间,有一次他到上海出差,一位领导要他搬到大酒店去住。他却笑着说:“我们的钱都是邮电职工几分钱几分钱积攒起来的。公家一分钱,百姓一身汗,来得不容易呀,不花那个钱了。”出差期间,为了替公家节省费用开支,范式人写信所使用的信笺、信封等,都是自己掏钱买的。
“父亲从不占公家任何便宜。”范希建回忆说,196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收到父亲驾驶员送到家里的一个信封,里面是一沓钱,要他代表父亲将这笔钱交到福建省委办公厅财务科。
1961年8月范希建和家人跟随父亲工作调动回到福州。当时母亲茅苓身体多病,一直在南京住院治疗,家务全靠外婆操劳。当年冬天,外婆被查出是肺癌晚期。按照有关改革,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福建省委办公厅会给家庭困难的领导干部发放特别补助。办公厅的同志瞒着经常在外出差的范式人,多次把补助款交给外婆,后来范式人知道此事后,坚决要求将这笔补助款全数退回。
“清廉是父亲的本色,我当时15岁,从没拿过比1块钱更多的数额,还款数目较大让我很吃惊。”范希建告诉记者,还款的任务完成了,父亲的清廉让他印象深刻和难忘。
“父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亲属要求尤为严格。”范式人的长女范希耿回忆说,平日里,父亲在家会客,他们兄弟姐妹包括母亲,都会自觉回避,“涉及到工作的事情,父亲把对党的忠诚时刻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范家家风的立足点,就是和别人一样在平等前提下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谈起父亲的严格家教,范希建想起内弟的一件事。1985年,范希建的内弟将要毕业,是当时福建轻工业系统急需的人才,春节前已经内定分配省轻工设计院。因并不了解该情况,范希建就托人打听毕业分配的事。没想到范式人知道后大为生气,说毕业分配不能搞特殊,哪里来的分到哪里去!为此,范式人还特地写信严肃批评范希建,严禁以他的名义“走后门”。后来,其内弟被分配到位于宁德的一家毛纺厂。
“这件事的结果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帮了一个倒忙,内弟没沾光,反而领受了一次我们家风的教育!当然我也能理解,父亲一贯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范希建回忆说。
“工作之余,父亲也有他的闲情逸致,最爱的是兰花和米兰花,父亲喜爱兰花,也有相近于兰花的那种简朴而高洁的性格。”范希耿记得,1964年朱德到福建视察时,父亲陪他到鼓山涌泉寺观赏那里的兰花园,朱德爱兰,还特别给兰花园题了“兰花圃”三个字。
“一身正气应无憾,两袖清风自成碑”。如今,兰花园花开依旧,而范式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人格力量,也如兰花般香飘八闽,永远根植于福建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