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府衙内堂悬挂一匾额,上书“清慎勤”三个大字。仔细一看,其中“勤”字左下却少了一横。当地人解释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怎么勤勉也是不够的,这样的解释不觉让人为之一振。
“丈夫志气掀天地,拟上百尺竿头立。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这话出自清代人钱德苍辑录的《解人颐·勤懒歌》,鼓励社会大众辛勤劳动,靠双手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普通人勤劳,关乎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为官者勤劳,则关乎百姓福祉。勤政,是为官者必尽之责,是衡量官员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古往今来,对那些勤政为民的官员,人们总是有口皆碑、传颂不绝。
唐朝宰相刘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一日中决之”。明人袁宏道任吴县知县时,整顿吏治,精兵简政,轻刑省讼。尤其是他处理公务快速公允,办事之人至多在城里吃一餐饭的工夫,事情就已办好,百姓称为“升米公事”。清朝大学士张廷玉经常在乘轿子上下班途中批览文书,回到家以后也常常点着蜡烛办理公务,确保做到日清日结。在懈怠成风的封建社会官场,这些官员能够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人们也常常看到另外一种情形:“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曾国藩所痛陈的这种官场“敷衍病”,在清朝官场“几成习套”,遇事能拖则拖、能糊则糊,只顾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哪管百姓的疾苦和死活。此类现象的蔓延,岂止是个“乏才”问题,根本就是官场死气沉沉、生气已无的景象。一旦出了事,虽然也有个别官吏受到查办,但事过之后,懈怠懒政如故,敷衍塞责如故,欺瞒朝廷如故,百姓哀怨如故。
对共产党人来讲,勤政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就不能拈轻怕重。勤是宗旨所需,有着人民公仆的身份,不能偷奸耍滑;勤是党性所在,置身先进分子的行列,不能疲沓慢为。众多优秀共产党人,以辛勤的身影支撑起民族的脊梁。周恩来总理的敬业和勤勉举世皆知,他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工作16小时以上也司空见惯,以至于有外国友人称他为“全天候总理”。还有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等无数优秀党员干部,都堪称勤政为民的楷模。古人曰:“凡事,勤则成,怠则废;思则通,昏则滞。故善持其志者不为昏怠所乘,是以业日广,德日进。”那些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成就的不只是事业,更有不朽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这句话深刻诠释了“干部干事”“为官有为”的真谛。干部干事,就要以勤为本,克服“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的“庸懒散”习气,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干部干事,就要以效为先,克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无所事事倾向,做到日清日结、案无积卷,当日事当日毕,让“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干部干事,就要以责为要,“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干事中锤炼本领,在干事中实现人生抱负。如果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勤政敬业,则所有事情都有人办、都能办好,老百姓就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勤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奋斗姿态。进入新时代,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懈怠成习、得过且过,不仅蹉跎岁月、碌碌无为,而且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惟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惟有不负使命之重,不畏跋涉之苦,告别懒惰和倦怠,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方能行稳致远,不辜负美好人生,也不辜负美好时代。(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