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心中的戒,是为官从政、干事创业必须坚守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党纪法规。这种“戒”,不是一时之戒、一事之戒,而是长期之戒、终身之戒。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为官处事,戒之在心。心中有戒,则行为有矩、抵腐有力。
汤显祖在《与无去上人》中写道,四香戒如教上。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于世得安乐。汤显祖所感悟的“四香戒”,对为官者颇有启示。大凡为官者,谁都想青史流芳、人生留香。如果心中无戒,不守官德,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只能留下恶名、留下污秽。
纵观历史,那些清廉之官、勤能之吏,无不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很多百姓心中的清官,还留下了启迪后人的“官戒”。
南宋官员真德秀,总结为官经验,写下政训:“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它美,莫能自赎。”明代官员郭允礼,治政有为,为政清廉,深得群众爱戴。他任无极知县时写下官戒:“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被康熙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一生践行自己写下的官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们一辈子为政以德、清廉勤勉,与他们心中有戒、心存敬畏是分不开的。
操守为居官根本。清代直隶总督孙嘉淦曾立下“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此八约,也是为官八戒。孙嘉淦坚守此八约,一生正直清廉,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受到赏识与重用。
正是因为坚守底线、廉洁自律,古之为官从政者,才得以出现“一钱太守”刘庞、“二不尚书”范景文、“三汤道台”汤斌、“四知先生”杨震、“五代清郎”袁聿修这样的清正之官。
我们党的干部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有着严格的纪律约束,更应该做到心中有戒,更应该成为清正廉洁的时代楷模。一位县委书记曾写下《爱民十戒书》:“一戒敬民心不恭,高人一等难服众;二戒亲民喜作秀,哗众取宠骂不休;三戒察民太轻浮,民生百样皆辛苦;四戒利民位不正,劳民伤财结怨深……”党员干部如能守此十戒,不仅能一生平安,还能一世英名。
事实上,很多党员干部都立下了为官的箴言,也有属于自己的“四香戒”“十戒书”。焦裕禄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自己带头不搞特权、不搞特殊化;谷文昌用权以廉,认为“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杨善洲清廉一辈子,信奉“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正是凭借着一辈子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无数像他们那样的共产党人,一生干净、一世清白,留下了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相反,那些被查被纠的贪腐官员,都是从心中无戒开始滑向深渊的。他们把不好用权的“方向盘”,系不好廉洁的“安全带”,念不好自律的“紧箍咒”。如此一来,就会滋生“被抓的总是少数”的侥幸心理,就会在“围猎”和“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从而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共产党人心中的戒,是为官从政、干事创业必须坚守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党纪法规。这种“戒”,不是一时之戒、一事之戒,而是长期之戒、终身之戒。倘若只戒一事一时,迟早也会出问题,就不可能做到一生得安乐。
心中有戒,则不越规;心中无戒,则必逾矩。只有永远守戒,永葆操守,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亲与清的关系,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陶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