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渔人探寻桃花源,舍弃功利计较,克服艰难境地。今天,青年更需奋斗精神,延续贯通古今之价值认同,保持改革时代之精神内核,低头反求诸己,昂首身体力行,不辜负青春韶华。
温习《桃花源记》,不觉从中读出了些许坚韧的意味。有学者在阐释《桃花源记》时,曾经提出过“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的观点。前者,“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甚异之,复前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虽然只觉“仿佛若有光”,然而心无杂念、不计得失,坚持不懈终至桃花源。后者,“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得失心太强,反而迷失方向。可以说,能否舍弃功利计较、不计得失,恰是“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间的区别。
桃花源,作为古代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家园,探寻的过程非常值得玩味。不计功利一路前行,美妙景致不期而遇;瞻前顾后一路迟疑,反倒容易浅尝辄止、一无所获。“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两种状态并非恒常不变,关键在于如何不忘初心,能否持续精进。
《礼记·学记》中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讲的正是不学习,就无法“知道”,就无法了解事物背后的发展规律。欲想事有所成,必先学有所成。像璞玉需要切磋琢磨一样,青年也需要沉潜下来,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当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受到渔人路途中所遭遇的三种心理。无论是沉浸其中“忘路之远近”,还是囿于其间“甚异之”,都需要坚定内心,孜孜求索,方能“豁然开朗”最终到达桃花源。于是,也就有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际上,这些都是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经的境界。几经求索,自身的学习半径才能得以延伸,拥有的世界也才会更加广阔。此中之怡然,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
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其标题就是《永久奋斗》。对于青年人来说,不负青春使命,就要像“渔人”一样行行复行行,不惧艰难、不语艰辛,持续精进,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百舸争流中的奋楫者。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许多人认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然而在他本人看来,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时代楷模”黄大年虽然离开了,但地质宫五楼的灯光依然饱含着前辈的薪传,继承遗志的无数年轻力量,在奋斗中延续着黄大年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以及高尚人格。《朗读者》节目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矣晓沅把在人工智能领域作出有益探索作为此生追求,轮椅撑起的求学路诠释了当代青年的昂扬斗志。
世人皆知路在前方、路在脚下,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多少“行百里者半九十”?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越是面对美好未来,越要付出艰辛努力。昔日,渔人探寻桃花源,舍弃功利计较,克服艰难境地。今天,青年更需奋斗精神,延续贯通古今之价值认同,保持改革时代之精神内核,低头反求诸己,昂首身体力行,不辜负青春韶华。(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