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违纪违法案件表明,许多领导干部坠入腐败深渊,是由于被形形色色的“有心人”作为“猎物”围猎,或不知不觉或半推半就掉入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围猎又称打围、畋猎,是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存手段,后来被游牧民族传承下来,作为一种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一般来说,打什么就围什么,猎物不同、策略各异,因此有虎围、狼围、猪围、羊围、兔围之分。猎人发现猎物后,不失时机地撒狗放鹰,同时踩镫磕马、开枪放箭,主要不是为了现场射杀猎物,而是驱赶猎物前往布有诱饵和陷阱的区域,围追堵截、一举俘获。更好的是把幼小的猎物圈养起来,以备食物短缺时之需。围猎是斗智斗勇的过程,一旦成功捕获心仪的猎物,猎人们会兴高采烈,不仅当下衣食无忧,而且一段时间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所以,将别有用心拖领导干部特别是有长远利用价值的领导干部“下水”称之为“围猎”,可谓十分贴切。
许多故事里都有“狡猾的狐狸斗不过聪明的猎人”的桥段,足见围猎并不简单。现实中,对领导干部的“围猎”更是复杂多样。总结查办的违纪违法案例,围猎的方式主要有情感投资、投其所好、迂回包抄、利益输送、要挟威逼、综合猎杀等,手段无外乎通过打金钱牌、嗜好牌、感情牌、影响牌、恐吓牌,利诱威逼,迫其就范,真可谓“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那些以各种面目出现的“猎手”,表面重情重义,实则奸诈狡黠。他们挖空心思寻找对象弱点,紧盯不放、耐心十足,哪怕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让人“防不胜防”“难以抵挡”。而且,一有“风吹草动”或者“东窗事发”,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撕下温情的伪装,不惜牺牲“猎物”,只求自保。可以说,比起鸣枪流血的打猎,这种兵不血刃的“围猎”其冷酷凶残毫不逊色,缠绕其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时胜过最好的剧本。
真正的危险,往往没有明显征兆。人类觉察潜在危机的能力,也远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强大。森林里的动物常常对诱饵充满警惕,一旦觉得有诈,便会本能地选择远逃。然而,不少领导干部对于“围猎”与“被围猎”的风险,既缺少应有的警觉,也缺少远离诱惑的理智和脱身逃离的果断。从媒体披露的案情看,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以及刘铁男、王敏这样的大“老虎”,他们或积极迎合“围猎”,或热衷被人“围猎”,最终而至“欲罢不能”,在温水慢炖中走向毁灭。
纵览那些倒在“围猎”攻势中的腐败分子,其情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被动接受型,叫人牵着走。有的起初对各种诱惑小心防范,但终因自制力不强而沉沦,有的招架不住“身边人”的鼓动撺掇,在人情网的笼罩中丢盔弃甲,有的小辫子一大把,被人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向腐败深渊。另一类是主动迎合型,甘于“被围猎”。这些人视公权为私器,对权力所能兑现的利益锱铢必较、盘算于心,与“猎手”一拍即合,同流合污。“围猎”的目标表面看是领导干部,但其本质却是对公权力的侵犯、对公共资源的窃取,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损害。无论主动或被动,其后果都是滋生腐败,既败坏党员干部形象,又蚕食社会公平正义,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坚守道德底线,不给围猎者以任何可乘之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释放了“围猎”必究的强烈信号。相信经过持续努力,“围猎”和甘于被“围猎”交织的问题一定会得到遏制。(黑龙江 张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