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否清正、“身边人”做人做事是否老实本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领导干部自身作风是否过硬、齐家驭下效果如何。因此,切实教育好管理好“身边人”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而这门课的重点要点则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中记载,明代杨士奇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然而,其子“居家横暴,乡民甚苦之”。杨士奇的同乡好友,耳闻目睹了杨公子所作所为,提醒他要教育好儿子。杨士奇听后很震惊,于是找机会回老家“考察”儿子。杨公子提前得知情况,穿了廉价鞋子和粗布衣裳,在离家门数百里的地方欢迎老父亲。杨士奇很感动,对儿子更加信任了,反倒认为朋友是眼红自己的官运,别有用心。但纸终归包不住火,后来杨公子因在老家干的坏事受到乡民们举报,被抓捕到京城,杨士奇到这时后悔已经晚了。
另有一则故事,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中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曾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儿辈,与他们“约法三章”:平时交友,不许“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日常用度,“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等等。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写信提醒儿辈,“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时刻严格要求家人遵纪守法,这才是清官廉吏该有的态度。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管好“身边人”,不仅是对他们的爱护,而且对官员自身保持清廉的操守和名誉也是一种帮助;反之,如果对“身边人”的“小动作”不管不问,则不仅会害了他们,还可能导致自己被拉下水。因此,如何对待“身边人”这一问题,备受历朝历代为政者重视,也给后人以很多启发。
“政风弊绝家风正,家风浩然政风清。”纵观近百年党史,对“身边人”严格要求、严格约束,在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有亲戚故旧写信给毛泽东寻求帮助。对此,毛泽东定下了著名的“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当时,陈毅的父亲回四川安家,陈毅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把老人直接送到家,不惊动省委;二是找普通民房住,不得向机关要房子;三是安家的事自行解决。今日想来,老一辈革命家严以律己、严管“身边人”的做法,堪称典范。
然而,梳理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的典型案例,其中不少人的腐化堕落同“身边人”受贿密切相关。这些“身边人”受贿的招数很多: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凭借获取的内部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是利用领导个人爱好,设下圈套,让领导“为我所用”;还有的则打着领导旗号,搞权力寻租,找关系、走门路、吃回扣。例如,湖南省衡阳市委原书记李亿龙因大肆贪腐获刑18年,包括其妻子杨岚、司机粟某、保姆胡某,以及杨岚的舅妈王某、姐姐杨某、姐夫张某等在内的多名“身边人”,均不同程度参与到腐败中,最终都受到应有的惩罚。当然,有一点也要明确,虽然不少“身边人”在腐败案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不能因此就将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责任一股脑推给“身边人”,问题根源仍在领导干部身上。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风是否清正、“身边人”做人做事是否老实本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领导干部自身作风是否过硬、齐家驭下效果如何。因此,切实教育好管理好“身边人”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而这门课的重点要点则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