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内法规,明确将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纳入监督范围,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家风、严管家人,让“软约束”变成了纪律红线,其意也在于由“内”“外”兼修迈向“修齐治平”。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倡导“修齐治平”,强调心、身、家、国四者融为一体的重要性,而家庭作为连接个人和国家的桥梁,自然而然地成为教人育人的起点。不管是这个“长”,或是那个“长”,首先要做好一个合格家长,家风建设必须守土有责。
北宋初年,有名将郭进战功卓著,深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和赏识。他曾经主持修建了邢州城,并在城中营建郭宅。新居落成之际,郭府大宴宾客,营建郭宅的工匠和郭家子弟一同就席。席间,有宾客好奇,于是向郭进请教,为何如此高看工匠。郭进直言不讳地说,工匠是建造住宅的人,郭家儿孙将来却可能成为卖出住宅的人,一同就席又有何不可。郭进虽有知子之明,却无教子之能,在他去世后不久,郭家大宅果然被郭家子孙卖掉,令人感慨。
古语常说,知子莫若父。然而,父亲或者家长的责任却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有子不教或教子无方,不仅是人生遗憾,更是失职失责。要扛起责任,理由只有一条,“你是家长”,责无旁贷。晚清名臣曾国藩壮年之时就在朝廷担任要职,无论公务如何繁忙,工作之余他始终将“课子”作为日常主要任务之一。正因如此,他也留下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家书,教导子女读书明理,潜心治学,勤俭持家,戒骄戒躁,特别是“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谆谆教诲儿孙,几乎达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正是由于作为家长的曾国藩重视家风家教,曾氏后代中才得以人才辈出,家族长盛不衰。
以家风家教育人,这件事看起来千头万绪、无从抓起,实则有门道可循。关键就在于,要引导子女、家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清楚什么是成功、怎么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成功。俗话说,“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培育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家风,既是家风建设的最大财富,也是家庭长远发展的“护身符”。例如,清官包拯被千古称颂,他不仅严于律己、为官清正,而且对家风家教要求极为严格。流传后世的《包拯家训》只有短短数语,却振聋发聩:“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留下这样一则家训,意在告诫子孙后人,若有走歪门邪道、贪赃枉法之辈,生不能入包家门,死不能入包家坟,不能算作是包氏子孙。包氏后人谨遵此训,受益其中,绵延不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风建设也不可能贪多求快、求一时之短长,要重在过程,用恒心和定力一点一滴进行滴灌。比如,诸葛亮是后人倍加推崇的道德楷模,也是治家典范。他留给孩子的《诫子书》饱含深情和期待,“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实,这既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也是教子治家的良方,从容淡定自然就能行稳致远。诸葛亮身体力行,夙夜在公,“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辞世之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对于自己家人更是抱有“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的自信。修身养德,内外皆安,治家若此,人生至幸。
天下之本在家,一家不治,不足以治一方。家风家教也不仅仅是家事,而且连着党风政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内法规,明确将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纳入监督范围,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家风、严管家人,让“软约束”变成了纪律红线,其意也在于由“内”“外”兼修迈向“修齐治平”。(崔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