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用好这一科学方法,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脱贫攻坚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前提是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正视问题,是信心和力量的表现,也是做好工作的科学态度。助推精准脱贫“攻坚拔寨”,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既要勇于正视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又要敢于正视自身问题,如此,方能挑起“保驾”的重担,履行“护航”的使命。正视和面对“怕”的问题,要敢于担当、奋发作为。拿出攻坚克难的气魄和韧劲,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持续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正视和面对“慢”的问题,要坚持执纪为民、快查严处。严格落实处理扶贫领域信访举报“当天呈批处置,第二天转办到位,一周后上报办理进展情况”的要求,坚持快查严处,限时办结。正视和面对“假”的问题,要唯真求实、抓铁有痕。发扬“负责任、抓紧办、说真话”的作风,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在监督他人的同时,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抓好自身帮扶点工作。正视和面对“庸”的问题,要提升能力、压实责任。扶贫领域出了问题,监督责任也脱不了干系,也要追究纪委的监督责任。正视和面对“散”的问题,要严明纪律、规范操作。树立正确的执纪导向,注意把握政策界限,坚持宽严相济,既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又有效保护干事创业的干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坚持问题导向,核心是找准问题。只有把准了脉,才能对症下药。这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找准问题。开展问题线索大起底大排查,综合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受理群众来信来访,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巡视巡察监督作用,积极开展扶贫领域常态化专项巡视巡察,采取汇报会、座谈会、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受理举报、入户调查等方式,深入查找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查找问题的重要抓手,多开展一些直奔基层、直插一线,不打招呼、不设线路、不要陪同的调研,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听、看、问、查等方法,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所在、找准监督方向。同时,调研要有针对性,哪里问题最突出、哪里情况最复杂、哪里群众意见最大,调研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在创新发现问题方式方法上下功夫,除专项检查、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外,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真实全面了解“树木”与“森林”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强化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准确科学研判。
坚持问题导向,关键是解决问题。查找问题是过程,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脱贫攻坚是个系统工程,任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更加聚焦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细化措施,力求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紧盯责任落实不力问题,聚焦党委履行主体责任不力,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工作不扎实、敷衍应付;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不力,在脱贫攻坚中监管不严、推诿扯皮,失职失责;帮扶单位履行帮扶责任不力,措施不硬、工作不实,帮扶干部作风漂浮、纪律松散,办事拖拉;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不力,对存在的问题应发现而未发现,以及发现后不处置不报告等问题,把监督挺在前面,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做到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监督检查、纪律约束就延伸到哪里。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不实等突出问题,确保取得明显成效。紧盯向扶贫资金动歪脑筋、伸黑手等腐败问题,敢于动真碰硬、亮剑揭丑,重点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问题,做到每一条问题线索都不放过,每一个案件都严肃核查,每一分违纪资金都追缴到位,对典型问题进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持续释放“敷衍塞责必问责、敢动‘奶酪’必严惩”的强烈信号。紧盯基层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保护伞”问题。这项工作表面上看与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背后却往往相互渗透。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与惩治基层腐败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一齐发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尹志鹏)